達克效應是在課堂上討論時,經常會見到的現象。
讓我們來認識一下,並提醒自己:
https://dq.yam.com/post.php?id=11710 (以下為文字摘述)
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。但你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嗎?
關於那個謎之自信
「達克效應」是指一個能力不足的人會產生的謎之自信,讓他們不僅無法認知自己的不足,還會錯誤地相信自己比實際表現還要優秀。
自評表現 大家會怎麼給分?
這個概念是源自 1999年、由社會心理學家達寧(David
Dunning)和克魯格(Justin Kruger)提出,他們在研究中針對受試者進行了 4項測驗,發現那些實際上分數最低的受試者會過份高估自己的得分;表現最好的學生反而會低估自己的實際分數。
在進一步的研究裡,研究者讓「低估自己的高分者」比較自己和其他人的測驗答案後,發現他們會調整自評分數好貼近實際得分;然而,「高估自己的低分者」卻會持續對自己的表現抱持樂觀態度。
自我感覺良好的能力不足者
換句話說,有這麼一群人儘管能力不足,卻沒辦法意識到自己不夠好,反而會深深陷在「我真不賴」的思維裡——而且這類人一旦陷入這種想法時,就更難聽取其他人的意見或有所進步
現實生活裡 案例沒少過
放眼現實世界,這樣的狀況一點也不少見:內布拉斯加大學曾經針對校內老師做過調查,發現有
68%的老師認為自己是校內表現前 25%的老師、有超過 90%的老師認為自己得到的評分超過平均分數——當然,這在數學上是不可能成立的。
以為自己最瞭解,其實...
一份針對 2,000名美國、歐洲成人的調查則指出,那些最反對基因改造食品的人,雖然認為自己是最瞭解相關議題的一群人,實際上卻是最不瞭解基改議題的群體。
碰到這種人 應該怎麼辦?
種種情況都跟「達克效應」脫不了關係。所以說,如果我們發現別人正處於達克效應時該怎麼辦呢?其實這很視人和情況而定,不同專家各有一套自己的看法。
必要時再說
考量到沒有人喜歡在沒有主動尋求的情況下被指正,社會心理學家達寧建議只有在必要才提出自己的想法。
爭執和貶低 不會有效果
有鑑於「爭執和貶低不同意見的人通常不會帶來正面效果」,精神學家貝爾格(Elizabeth
Berger)建議對那些堅持自己是專家的人採取友善的應對方式,像是說:「這個想法很有趣,我會想想看!不過也許我們不同意...』」
讓當事人沒有開脫的機會
不過針對職場領導出過好幾本書的墨菲(Mark Murphy)認為,採取肯定式開頭只會讓這類人在無形中認同自己、認為自己是對的,因此他相信在講出建設性批評前,應該先用一些問題來開啟對話。
像是問對方「想成為一名頂尖的金融分析師需要什麼技能」、「誠如前面提到的,如果你發現自己缺少其中一項技能,會怎麼做?」墨菲指出,透過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,就能確保對方在討論的過程中沒辦法找理由幫自己開脫。
懂得放手很重要
不過終歸來說,精神學家貝爾格認為適時地放手也很重要,她說:「在大多情況下,那些高估自己能力的人不會帶來威脅,只是很煩人而已。」
「你不需要替別人的問題負責。」
沒有人能置身事外
話說回來,我們每一個人可能都在某個時候經歷過(或是正處於)達克效應。
得到一點知識 以為得到全世界
社會心理學家克魯格指出,不論我們有吃過多少鹽、走過多少路,我們終究還是有不知道或不擅長的事物;然而,「一旦人們得到知識後,總會習慣過度放大那點知識的重要性」。
正因為如此,達寧認為每個剛接觸到新領域的人都應該特別謹慎,他說:「接觸新事物就是人們最不容易意識到他們不知道什麼的時候。」
想要有良好表現除了需要有相應的能力以外,同時也該有「意識到自己沒能把事情做好」的能力。
社會心理學家 達寧
持續學習 就會發現自己的渺小
所以面對「達克效應」,我們自己又應該怎麼辦呢?接續著達寧所說的話,他相信打破現狀的方法就是設法讓自己「意識到還有很多東西是自己不知道的」,因此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持續學習、不要只學到了一點東西就止步不前——因為當一個人鑽研的越深,就越容易意識到自己在特定領域的渺小,爆表的自信心也就更容易回到地表上。
不要認為自己是完美的
另一個方法則是不斷地自我反省。臨床心理治療師杭克莫勒(Paul Hokemeyer)解釋到:「不斷審視自己的能力不代表你需要對自己吹毛求疵,而是要你把生活視為一種可以變得更好的機會。」
「當我們認為自己並不完美時...我們就會督促自己成為更好的人。」
尋求建議是一招
還有一個直接但不容易的方法,就是尋求其他人的建議,藉由知道「別人眼中的自己」和「我眼中的自己」之間的落差來調整自己的認知。
總而言之,如果不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,我們就永遠沒辦法意識到自己沒有把事情辦好,反而只會沈浸在「我做得真好」的念頭中,而多看看不同的觀點、吸收更多資訊有助於打破這種現狀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達爾文在「人類的由來」寫道:「無知比知識更常孕育自信。」(Ignorance more frequently begets confidence than does knowledge.)
博學者謙,無知者驕。難怪孔子說過「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」因為認識自己知識的貧乏,才是真正的智慧。
達爾文在「人類的由來」寫道:「無知比知識更常孕育自信。」(Ignorance more frequently begets confidence than does knowledge.)
博學者謙,無知者驕。難怪孔子說過「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」因為認識自己知識的貧乏,才是真正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