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

臺灣鄉土文學代表作品:兒子的大玩偶 電影預告


兒子的大玩偶 2分鐘精彩片段

兒子的大玩偶》為台灣作家黃春明創作的一部小說,描寫小人物的無奈和困境的寫實主義作品之一。
敘述一位父親坤樹,因為工作關係,必須藉著作為小丑扮成「三明治人」(人身前後各掛一片廣告看板,似三明治,故名),裝扮而成為電影院宣傳噱頭以維持一家妻小的生活;父親回家後總是以小丑的臉蛋跟孩子玩,抱著孩子,有一天父親卸妝後跑去抱孩子想跟他玩,但是自己孩子看到父親的真面貌時,因為不認得父親反而哭得更厲害。
故事的主軸就圍繞在生活、工作中,諸多無奈的主題,也反映出人心及當時生活,也很貼近早期台灣生活的描述。1983年,本作品改編成電影兒子的大玩偶》。----以上摘錄自維基百科 兒子的大玩偶小說

推薦:延伸閱讀兒子的大玩偶小說分析

電影"兒子的大玩偶"三段故事預告
《兒子的大玩偶》(英文:The Sandwich Man)為依據臺灣作家黃春明所撰寫的小說兒子的大玩偶》、《小琪的那頂帽子》和《蘋果的滋味》為基礎,再進行改編的集錦電影作品。上映前,雖已通過行政院新聞局審核,卻遭保守派的影評人士運用「中國影評人協會」名義書寫黑函密告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,指稱本片貧窮落後及違章建築的畫面不妥當[2],恐有影響國際形象的疑慮;導致屬於黨營企業的中央電影公司在未經過導演萬仁同意下,打算逕自修剪《蘋果的滋味》部份片段[3]。為此,萬仁透過《聯合報》記者楊士琪於報紙上披露後,隨即引發臺灣輿論界一陣譁然,紛紛批評中影的官僚作風,迫使中影放棄刪減影片內容。最終,影片逃脫過被刪剪的命運,一刀未剪通過上映,讓此片的創作理念得以保全,而此事件也經常被戲稱為「削蘋果事件」。
上映後,寫實傳達臺灣記憶的電影風格,擄獲大多數觀眾口碑,兼具票房收益。至今,本片也被普遍視為「臺灣新浪潮電影」的開端作品之一,佔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。----以上摘錄自維基百科 兒子的大玩偶電影